English

富春江畔“活蔡伦”

——记蒋放年
2000-12-04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叶辉 我有话说

学历:小学;身份:农民,至多是农民企业家。但蒋放年的气质中,既不“农民”,也不“企业家”,多的却是文化人的气质。业内人称他是“传承中国古代文明的使者”、“富春江畔活蔡伦”。

浙江省富阳市郊的富春江边,有一个古色古香的黑色建筑群,这就是蒋放年建造的“中国古代造纸印刷文化村”。11月中旬,记者在文化村内见到了他。

“从竹子进厂到线装书出来,造纸、制版、印刷、装订一条龙生产影印古籍的企业在中国独此一家,在世界上也没有。”蒋放年得意之情溢于言表。“我可以让这张桌子变成书!”他指着自己的办公桌说。

由一个只读过小学的农民来传承中国古代文明,这似乎不合情理。但综观蒋的人生履历又颇合情理。

蒋放年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,因父亲蒙冤入狱,小学毕业即被迫辍学。怨愤之余,他发愤自学。改革开放后,他开始养蚯蚓,养地鳖虫,口袋里颇有几文钱。若长此他可成为“蚯蚓大王”或“地鳖虫大王”,但他的目标是想干自己感兴趣的事。忽闻国务院成立古籍出版规划小组,整理出版古籍需要宣纸。蒋眼睛一亮。

富阳有1800年造纸的历史,有丰富的竹资源,何不生产富阳宣纸!

一念既动,立即化作行动。1983年,蒋办起了富阳古籍宣纸厂。自此夜以继日,多方求教,学习造纸技术。1984年3月,宣纸试制成功,经中国轻工部纸张质量监测中心检测,他的纸被确定为石印古籍线装本的特种专用纸。著名版本学家顾廷龙欣然题词:“古籍延年,富阳纸贵”。

蒋的宣纸厂渐渐红火起来。他进而动起了搞印刷的念头。

中国古籍汗牛充栋,但毁损严重。欲使其原样保存,须按古代印刷方式重新印制。而古代采用的是在磨光的石头上制版的石印,此法当代已基本不用。但保存古籍,以石印最佳。然对这项传统印刷术,大厂不屑为——无利可图,小厂不能为——技术上资金上均有难度。面对大量孤本、善本濒临失传。蒋毅然决定担此重任,1988年办起了古籍印刷厂。

艰难的探索开始了。经反复试验,他将底片晒到铅版上直接上机印刷;他用石印代替珂罗版(玻璃版),这使石印技术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;他将传统与现代结合,采用电子分色技术解决照相制版在宣纸上套色的难题,这样,影印的古籍便产生了与原书相同的效果。

古籍一套套从这家小厂,从富阳流向全国。1990年,他为亚运会印制的礼品书《中国脸谱大全》深得外国友人的赞许;他为国家领导人和名人印制的《邓小平文选》、《郁达夫手迹》、《巴金随想录》等深得各方好评。至今蒋已用石印技术影印了3000多种图书,1000多万册。这些书不但传承中华民族的文明,而且弘扬爱国精神。

而今线装书已成收藏热,古籍进入寻常百姓家,这里有蒋放年的很大的功劳。

蒋放年并未满足,他早就萌发把造纸过程展现给大众的念头。1998年10月,他的中国古籍造纸文化村建成。游人可以在此一览中国造纸工艺的全过程。甚至,游人还可以自己参与造纸。

了解蒋放年的人告诉记者,蒋放年十多年来把所有的精力所有的钱都投入到事业中,自己却很少享受。他不抽烟不喝酒不跳舞不唱歌,一年到头还从不休息。所图者何?他答:钓鱼非为吃鱼,钓的过程更是一种享受。多年来他忙于“钓”而无暇“吃”,但乐在其中。

在蒋放年的办公室临窗而立,窗前是一片空地,工人正在施工,那便是文化村的二期工程——古代造纸一条街和古代印刷一条街。越过“一条街”,便是美丽的富春江。“急湍甚箭,猛浪若奔”的富春江在此处变得格外平缓温顺,江水也在留连“活蔡伦”的业绩?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